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师德建设 > 主题教育

用真情感染学生——我之师德观
2010-12-01  作者(来源):魏喆

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一、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在良好的师德形象中,我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修养,并努力以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宽容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用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激情,由衷的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才能对意境中祖国秀美山水田园的热爱,对民族先烈雄姿英风的追缅,对战胜人生坎坷挫折动荡的信念……在充满浓烈气氛的情景共鸣中,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而我自己也会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所以,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是引领学生进文本世界,提升学生良好素养的前提。

二、关爱学生是教师的责任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的涵义。有一天,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某些老师从所谓的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等等。热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平时我很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一直是我最大的心愿。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为他们补课。每天放学时,我总是把班上几个学习有问题的学生召集在自己的身边,及时辅导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本学期,我又担任了五(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上的小文同学一做起语文作业就皱紧眉头,不知如何下手。看到这一状况,我便把他拉在身边,教给他阅读的方法,帮助他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一学期下来,小文同学的学习态度大大改变,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会主动来询问,语文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地提升。每当看到他取得进步的时候,我的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三、规范文明行为提升教师素养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自己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继而“乐其道”。好老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导”,引领学生吸收崭新的知识,直面纷繁的现实,而非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对什么错,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不是简单的‘领导’似的教师。作为好老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作为好老师我们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应该把很多工夫放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法上,并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吧!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