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师德建设 > 主题教育

魅力人格 无穷感受—-我之师德观
2010-12-01  作者(来源):章 昱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我想,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融铸成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容纳、爱戴的主要来源。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把老师当成是不折不扣的模板,他们的言谈举止活脱脱的是他们心中喜爱的教师的化身。我们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桃李不语,下自成蹊。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

在杂志上,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不禁大为感动。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时,年轻人才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老人竟然就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撼人心魄的冲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德、才、识、能等诸多方面均需要自觉的锤炼,完善自己,提升自我。

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格。

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价值观一涌而上。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职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是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少年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人。那么,老师要在工作中甘为寂寞,不为外界种种诱惑所倾倒。两耳虽闻窗外事,但要一心精教圣贤书。只有教师自已站稳脚,树立崇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以自已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升华其思想境界,才能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昨天,我翻阅《读者》,其中有一篇文章深深地打动我心,二位山村老师33年如一日背着学生过河上学!33年,谈何容易!甘于清贫,甘为学生服务却不取任何回报,多么令人感动,多么荡气回肠。这不是常人所能为之。在这二位老师身上,不正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最好写照吗?
二、言传身教的精湛技艺。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还应当有渊博的学识。广博的智慧,在课堂上能挥洒自如,灵活的驾驭课堂,在课堂上播撒智慧的甘露,用一串串妙语连珠的语言把知识的种子源源不断的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在孩子心目中,为有如此渊博学识的老师而钦佩不已。教师的形象是如此的伟岸,令学生为之折服,这也是教师美好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我想,具备这样精湛的教学技艺,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学习,常教常新,与时俱进,永远与良书为友,日复一日的积累,必将充实自己的才学。学生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也是他们人生一大幸事。我曾经多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感受他们独道的教学魅力。然而,在所有老师们的课堂上,我所看到的无一不是他们丰富的学识,他们在课堂上用满载智慧的语言为学生指点求学途中的迷津,使学生们在老师们的教化下豁然开朗。而这些名师们,均是潜心读书做学问的智者。

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还要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更新知识,在教学中,不断的启发其心智,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咏叹着人性的华彩,净化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永恒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因此,选择语言就是选择自我,学习语言就是建构自己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今天,对语文学习绝对不能只凭课本教材就能学好,大家已取得共识。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发展,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因此,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囿于教材。正像《语文课程标准》教材选文所建议的:虽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做教材。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选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科幻漫画等书籍来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知道哪里是水草丰茂的地方,把他们领到那里。从意大利的《爱的教育》到中国的《葫芦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超越教材的过程,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