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师德建设 > 主题教育

发掘优点,超越自己——我之师德观
2010-12-01  作者(来源):徐 玲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道德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形象,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表明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要做一名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好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品格,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去育人,而且还要用自己的品格去正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表扬及同伴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好,而且不断超越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闪光点,不失时机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成功的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的发展得到动力性的支持。使学生学的自觉,学的主动,学的积极。

我们班的男生小季,学习上拖拉缺少主动,课堂作业及回家作业总是少做漏做或不做,上课总觉得他人在心不在。不是坐着发呆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学习上有得过且过的倾向。平时他的自理能力较差,桌面课桌里总是乱七八糟,每次换座位坐他座位的同学对他总有意见。他还是个“糊涂虫”老是丢三落四,今天掉本子明天丢学习用品。他又比较好动,学习用品到他手里,他总爱拆一拆,所以他的笔盒里没有完整的笔和橡皮。我与家长交流,家长也是这样认为。他在家的情况与学校一样,家长为了让他养成不依赖别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对他各方面的督促较少。缺少关心,让他有养成了这些坏习惯。小季同学动手能力较强,他画的画构思精美,他的船模、车模还在比赛中获奖,他关注个方面的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是班里的公认的创新小能手。找到了他的优点,我就以此为契机,在班级中拿出他的作品让大家欣赏,看了他的图画同学们很是羡慕,流入出赞赏的眼神,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发觉他显得非常开心。这时我马上找他谈心,问了他的感受,他认为同学们发现了他的优点都愿意与他一起游戏他感到很开心,这时我告诉他如果你的作业和你的图画一样,老师也把它作为示范,成为同学的榜样,他听了点点头。果然以后的作业他也开始改正缺点有了进步。虽然有反复,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在转变。我只要看到了他的进步就及时表扬,建立他的自信心。他的转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家长也为他在学习上的进步开心。在此基础上有一次我顺手拿了他的图画,拿出笔在图画旁乱画,他显得很不开心,问他原因他说老师把他的图画弄脏了很不漂亮,我就把同学对他的意见一一告诉他,希望他改掉缺点,他点头答应。在以后的每一周同学再也没有像我反映。这时我在班级中对他的变化又进行了表扬。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给了他前进的动力。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我发觉他也开始关心班级,教室的地板脏了他会主动打扫,这时我及时表扬,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在一次练习中,他书写工整并取得了好的成绩,我又在晨会课上当着同学的面对他说:“通过你的努力,你向大家证明了你的实力,也让我看到了你的信心,继续努力,你能行。”

我抓住一切机会走近他、亲近他,敞开心扉,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关爱他。经常找他闲谈,告诉父母把他养大不容易,应该多多体谅父母,引导他用感恩、享受的心态看待生活……与此同时,我组织几名同学帮助他,跟他一起玩,跟他一起做作业。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从学习、生活中又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半年时间我看到了他的进步,虽然会有反复,但是他已经有了积极向上的一面,我相信只要工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与差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各自的特长,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某些方面差,就认为他是差生,这样学生会自暴自弃,对自己没有了自信,对学习就没有积极性可言,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成绩不会提高,学习兴趣降低,陷入更深的“泥潭”。

作为教师心中应该时刻想着学生,在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好学生。要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足够的信心与鼓励,在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下,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树立把学习学好的信心,才能对知识产生兴趣,才会有收获。换句话说,信心是兴趣的前景。同时,信心也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往往宠爱有信心的人。信心对人而言是何等重要。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表扬能给学生信心与鼓励,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我们的关心、爱护下,充分利用每一点时间,每一份潜力,把各项任务完成的更好、更出色。

教师要把自己无私的爱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的爱能使学生对生活产生憧憬及期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