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到启新小学教学楼2楼的走廊,会惊喜地发现,原本雪白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祥云飘浮,莲花绽放,飞天仙女飘然起舞,彩带翻飞……墙壁正中悬挂着40多幅壁画作品,这是我校四年级学生绘画的生活场景,但你若观察得细致,便会发现这些壁画中都含有敦煌壁画的元素。这些作品都是我校这学期开展的PBL项目《终于我成为了敦煌画师》的作品。
这次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是结合上海书画版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中的欣赏评述单元《民族的遗产》一课中“莫高窟壁画”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在细节处着手——欣赏、归纳敦煌壁画艺术特色并自信的表达欣赏观点。语文、美术学科教师打破学科的壁垒,通过不同学科的互相作用,形成知识的整合。
本次项目化学习内容与美术学科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单元目标进行匹配,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确定了核心知识:
了解敦煌壁画的造型特征及色彩特点,能尝试创作出具有敦煌壁画特点的现代版绘画作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感悟。
教学的本质问题形成为:如何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
本项目中,设计了身份转换情境,以:“你穿越回古代敦煌成为了一位壁画画师,要怎么来创作敦煌壁画?”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入探讨艺术作品的特点、创作的方法和欣赏的要求。
一、搭建学习支架,带着好奇心入项
入项时,我们提供了两张学习单。
第一张学习单是关于敦煌壁画的简单背景了解。
美术课上,学生交流学习单的完成情况,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学生积极踊跃,讨论得出了更多的问题,在课堂上就生成了第二张学习单:
l l谁是敦煌画师?
l l为什么在莫高窟创作了这些壁画?
l l壁画包含哪些内容?
l l创作这些壁画用了多久的时间?有没有被破坏?
l l为何它们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
l l创作这些壁画用了哪些材料和工具?
l l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要完成第二张学习单,学生要主动搜集资料。找资料的过程中,美术教师从专业角度提供资料筛选和解读的方法,语文教师辅助学生整合、归纳大篇幅的解说文字,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单。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更加充分,对敦煌文化的了解也更加全面。
二、学习《九色鹿》,读懂前朝画师的情意
敦煌壁画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距离,很多学生看不懂壁画画的是什么故事。老师们便选择敦煌壁画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适合学生理解的故事——《九色鹿》,以语文学科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为学习的契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敦煌壁画的人文知识、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欣赏壁画,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学生学完这一单元课文后,在课堂上学习欣赏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接触看懂对称型叙事壁画的方法,知道敦煌壁画的色彩选用等特点。
随后,学生借助“读书卡”这一学习支架,阅读佛教中的经典故事《九色鹿》,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则敦煌神话故事,体会神话传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古代画师的艺术创造力,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从临摹到创造,传承古往衔接未来
美术课堂中,从读画到临摹,学生完成填色卡片进行色彩练习,以及补缺卡片进行线条练习。学生通过和壁画作品进行临摹对比,总结出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色彩等特色。在尝试了填色、补缺之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壁画作品,用画笔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大胆创新,创编自己的绘画作品,成为一位有个人和时代特色的敦煌画师。
创作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用所观察到的敦煌特色线条、图案、颜色等创作作品,表现了自己生活学习状态:飞天造型改编的运动达人、做早操的短发姑娘、吹奏乐器的校园乐队成员、专心读书思考的学霸……一张张作品的背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的实践。
完成了创作后,我们选择了校园中的一面墙壁,作为校园敦煌壁画的展示墙,邀请学生将自己的画作展览在其中,这面墙就是我们启新的敦煌壁画,孩子们成为了校园敦煌小画师。
四、从画笔到文字,在表达中鉴赏艺术
每个学生在创作壁画的同时,他们还要准备一份向同伴、家人、学校里其他的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宣传词。大家模仿《图说敦煌》一书中的一些壁画介绍词,在语文老师及时地指导、点拨下,学会欣赏的程序,学习从艺术角度、用艺术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更清楚地表达出来,自信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更深刻地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出项颁奖典礼准备前期,学生将要为年级评选中选出的作品进行投票,还要组织好语言说服同伴采纳自己的观点。大家根据各个奖项的评价标准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从各个维度欣赏绘画作品,最后有条理地讲清楚。
最后,大家选出了“最佳小画师”奖、“最佳构图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等8项奖项。
通过这次项目化学习,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将我们泱泱大国的工匠精神植根于内心,感悟到了学习的意义,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当学生再去博物馆、艺术馆参观时,能将迁移所学知识,尝试着欣赏一件艺术品。
最后语文教研员高永娟老师、上海书画协会会员画家宋巍以及上海学习素养研究所所长夏雪梅博士纷纷为这次活动点赞,也指出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在下一个阶段将围绕着评价量规的适切性展开研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前行,一定能挖掘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