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通过数据分析,改进教学行为 —— 计算教学中如何理解算理
2021-01-04  作者(来源):[暂无]

    image.png

    近日,启新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题为“通过数据分析,改进教学行为—— 计算教学中如何理解算理”的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中,数学教研组回顾两年来的研究历程,围绕数学素养运算能力的培养,梳理总结运算能力的培养方法,并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专课专练”,通过数据分析计算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算理不理解,围绕计算教学中如何理解算理改进课堂教学。

    三年级的王洪梅老师,通过分析“专课专练”计算板块的数据,发现三位数被一位数除,商末尾有零和中间有零的题目错误率非常的高。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答案,是由于算理的不理解造成的。王老师利用视频展示学生借助学具板、条、块,动手分一分理解算理,并将计算的算理融入到抽象的竖式,将实物模型、算理、抽象竖式建立联系。用直观的学具操作解释抽象的竖式计算,通过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理解竖式中不同位置的0所表达的含义。借助实物直观操作,理解抽象的竖式中蕴含的道理,这也是我们的数学课一直也在追寻的,讲清法则和规律背后的道理,实现学生理解基础上的掌握。

    一年级的倪雪芬老师和许琤芳老师也对一年级的20以内退位减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进行了学具操作演示,通过操作小圆片和计数器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确退位减法中的破十法,为什么会出现相加的算式。100减一个数是怎样连续退位的,通过计数器的演示,让在场的老师们也感受到了连续退位的过程。再把演示的道理在竖式中表示出来,就清楚的解释了计算法则中的“退1作10”。这样的计算课的课堂,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模仿竖式的形式机械操练,而是通过直观操作,理解道理后建立模型,并将竖式的模型和算理、直观实物互通,相辅相成。

     高年级的计算都是运用一到三级的计算知识,算理的理解都是有低年级和中年级迁移过来的。四年级的老师展示了当数据变大、步骤增多、运算顺序复杂的算式,利用工具树状算图解决步骤多计算问题,明确运算顺序。把静态的算式,以一个树状图来动态呈现,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一个工具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用处。四年级的老师借助树状算图帮助学生分析运算顺序,解决逆推的问题。五年级的老师们也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这些工具就是一个支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借助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算式、文字,通过图示来理清关系。

    整个展示过程中,在场的老师们也深深的感受到,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计算中是有思维操作的。低中年级直观教具辅助理解算理,能更好的为高年级做铺垫,将所积累的数感、经验迁移到高年级的学习中。通过课堂实践,数据分析,数学组的老师们深深的感受到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理解基础上的掌握,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同时重视运“专课专练”平台的数据分析,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最后,教研组长李老师介绍了本学期利用信息技术专课专练开展学习研讨的情况。专课专练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等多元化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科学全面的过程性评价。

    研究开始后,对组内的老师进行每个月一次的培训,学习数据的分析的各项功能和题目发布等功能。各个年级也开始设计了题目建立相应的题库。目前每周一、三、五布校本口算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内的老师们还设计了奖状,根据后台统计数据每月颁发“优秀小学霸”和“进步小标兵”奖状。 从11月份开始,平台系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了每周一次的学生周报。

    李老师也向全校的老师们介绍了专课专练的强大功能,从学生端的数据监测、评价分析功能,再到教师端的练习分析,单元分析,学生分析,深度分析,还有管理端的教学实时诊断预警和分析功能等。

    数学组在教研活动中,大胆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研究刚刚起步,相信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数学组的老师会秉承一贯的作风,边研究、边实践、反思,分析原因,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