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频道 > 家教心得

教育“高消费”是与非
2002-08-18  作者(来源):[暂无]

       美国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在家教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孩子学理财。

    一、教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其使用
家长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美国的货币(美元)有纸币和硬币两种:年龄小时,主要认识硬币,然后再认识数额大的纸币。并教孩子在使用中辨认各种货币的币值是多少。教孩子使用货币与教孩子学习加减法相结合,与买商品的活动相结合。让孩子知道各种货币之间的数量多少并如何才能做到等值。  心理学上有一种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提出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像"摘葡萄"。当你想吃葡萄的时候,你总是先摘最容易够摘到的葡萄。如果低枝葡萄吃完的时候,你就得站起来摘,或者搬个石块,或者爬上树,就是说你需要要动动脑筋,否则你就吃不到葡萄。而在学习上,智力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让你既够不着,但想想办法,加把劲,你又能达到目标。而在孩子的消费上,自然不能孩子要什么,你就满足什么。你也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最近发展区"。孩子要钢琴,不能明天就从商场里搬回家,孩子本来可以使用一支签字笔,你不能马上就买来,要考虑普通圆珠笔是否可以代替。如此做法,孩子就会总有想得到他得不到东西的渴求,这种消费欲望的既满足,又不能全满足,正是你影响你孩子消费心理的最佳时机。
    
    当然,消费心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核心的问题是这种消费与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应苛求每一位家长的教育水平都能如专家一般,但有利于孩子成长,恐怕是每一位家长都孜孜追求的终身愿望。"高消费"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多不利,要什么,买什么,一味地追求"高消费",那么你又怎么能让孩子体会到"得之不易"的难处。倒头来,你只能得到以下的结果:你用你最大的努力满足了孩子的消费需求,孩子却丝毫不"买你的帐";买了水彩和画布,孩子画几天就没了兴趣;买了提琴和钢琴,学了几天,又没了兴趣;当学习机、复读机和计算机流行的时候,你又得翻遍了箱底凑够了钱给他买回来,却发现除了玩玩游戏,孩子却没在学习上下任何工夫。花钱又苦恼,急坏了家长。
    
    因此,在消费的问题上,家长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往什么地方消费,也就是适当与否;二是应该如何掌握消费的程度;三是消费的目标引向,看这种消费可能取得的可能性效果。

    对于第一个问题,教育投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第一消费,但消费要看孩子的智力和潜力,无视这些,结果也会事与愿违。例如,某些读书不多的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花很多的钱送孩子上"重点",进"贵族"。结果上了"重点",却让本来很不错的孩子在"重点"里成为十分平平的孩子。由于"平平",自然得不到重点老师的"亲睐"。若在普通学校里,他可能成为班里的优等生,他可能成为老师手上的"掌上明珠",那么他的心理满意度和成材率自然是双高的。

    二是满足的程度。孩子的消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满足过程,你可能满足了今天,却满足不了明天。前印度总理尼赫鲁早就下过结论,不给孩子留下任何财产。因为如果孩子有出息,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产;如果孩子没有出息,再多的财产也不够他挥霍。因此,对待孩子的消费程度,比较好的做法是采取部分满足法或不充分满足法。

    三是消费的目标引向。消费的对象可能是千差万别的,但目标引向可能最终统一在孩子潜力的发展上。因此,通过部分满足法和不充分满足法,你可以在孩子的心理上创设一个消费"最近发展区",要让孩子心理上感觉到,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但又都是可以得到的,那就是看这种消费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家庭的财力。当合理的消费心态形成之后,孩子不仅能够理解消费过程,正确对待"攀比"之风,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消费心态转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带来潜力的充分发挥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