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两纲”教育 > 学科德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案例
2010-12-03  作者(来源):启新小学 章昱

几个月过去了,孩子们已经渐渐适应了小学里的学习生活,看着他们有模有样地习字读文,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如小精灵般地穿梭往来。作为他们的语老师更是一“家”之长的班主任,有着欣慰,亦有着忧虑。由于这些孩子几乎都是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家中宝贝儿。吃饱、穿暖、学习棒是家长对他们最大的期望。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到了集体这个大环境中,很多弊病便纷纷呈现出来。特别是教室环境卫生令人堪忧。早上还打扫得干干净净,几节课下来,散落各处的大小纸片、铅笔屑便会悄然而生。教室环境卫生令人堪忧。明明诺大的一张纸横在过道中间,走过路过的孩子们往往会熟视无睹。虽然经过一日三扫,时刻教育,但总觉得未能从根上解决。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我思索着,希望从我的语文课上找到教育的切入点。经过研读文本,我感到《小溪生病了》是一篇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此方面教育的文本。

《小溪生病了》是二期课改新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到一条原本清亮亮的小溪由于小动物们往里面乱扔垃圾,结果变得黑黑的臭臭的。看到小溪生病了,大家都很着急,想找医生给小溪看病。在小鸟的启发下,大家认识到自己就是医生,从此不再往小溪里扔果皮纸屑等垃圾,很快,小溪的病就好了。

文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再配以色彩鲜明的课文插图,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做了如下调整: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不随便抛垃圾是一种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认真细读文本后,我发现文中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大家听了,仔细想想,都不好意思了。”这一段正是对学生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锲点,在反复斟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它们为什么不好意思?它们此时在想些什么?孩子们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了浅层次的梳理,为了更进一步扣紧我课前设计的调整目标,我又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正因为小动物们随意往小溪里乱扔垃圾,所以造成了什么后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原本清亮亮的小溪变得黑黑的臭臭的。这样一来,理解文中“你们自己就是医生”这句话,就很自然很简单了。

为更好的达成我的调整目标,我又进一步尝试着设计了以下问题:我们的教室每天也会生几次小病,在这样下去,它可要生大病了。谁知道其中的原因?

学生们一开始一愣,很快醒悟过来,纷纷说:小朋友们把垃圾随手放在桌肚里,一动就掉到地上,还不去主动拾起;往垃圾筒里扔垃圾时,采用投篮动作,投不进去也不拾;还乱摇桌椅……“是啊,教室生病了,它可难受了。听,它正在不住地呻吟啊!老师想给它请医生来看病,谁是能治好它的病的医生?”学生们齐声答道:“我们!”听着他们响亮的回答,看着他们会心的笑脸,我笑了,为这一次成功的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也为我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以后,班级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桌椅歪了,会有人主动排整齐,地上有纸屑,也会有人主动捡起来。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品德教育的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这远远比一味地说教指责要有力有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相应的教学载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潜移默化,往往就会事半功倍。根据班中一向存在的卫生问题,我重新调整了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我想,刚体会了“小溪生病的痛苦,治好病后的喜悦”这种情境之后,这些问题是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引发起学生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为学生感受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传道”。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启新小学的培养目标,依据统整思想,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精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掌握课中点拨的时机技巧,让德育教育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班主任要善于整合教育内容,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做到教育渗透无痕化。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