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政治理论学习 > 教职工学习

10月22日教工学习讲稿
2010-12-01  作者(来源):[暂无]

以改革创新推动上海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科技、人才和教育三大规划纲要,并于今夏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迈进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教育立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现代化建设赋予的新要求,上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规律、改革创新,上海教育才能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铺展蓝图,上海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经得起历史和未来的考问。

u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创新进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来。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未来上海的教育,更好地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从校园莘莘学子到所有继续学习的成年人,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社会 各个群体的发展需求,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未来上海的教育,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发展 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

市教委薛明扬主任:这次制定的上海规划纲要,科学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突出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使命,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既打牢知识基础,也重视创新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要充分重视脑科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成果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加强对的科学研究。事实上,智力可塑性学说、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提出,都已有力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今后,我们还须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使教育活动更加个性化、更具针对性。

u  工作方针

——促进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为宗旨,努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发展。

——追求卓越。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推动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实现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活力,建立与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服务发展。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的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上海教育在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要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创新突破,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质量、以改革促活力,加快形成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把握好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全面落实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高质量落实上海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力争率先转变教育发展模式、率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率先扩大教育开放、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u  重点任务

未来1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凸显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开放和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支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德育: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守 法、诚信、勤俭、感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沟通鉴别力。推进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自我、他人和社会。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磨砺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

创新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全员育人,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德。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学科德育示范课程和精品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实践体验,促进校外教 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政府、企业和社区参与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服务、认证、激励等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内化。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推进“温馨教室”与和谐校园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 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发展办更多的实事,加强舆论引导和新媒体管理,弘扬社会正气,努力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单就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而言,是当前教育中很大的难题。这些年来,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面对社会上“金钱至上”“私利第一”“享乐人生”等思潮的冲击,效果还是会打折扣。再加上不少人错把考试手段当目标,对分数顶礼膜拜,育人的理念与实施在有意无意间被稀释,乃至被消解。说的是素质教育、育人,行的是应试教育、育分,这种状况令人揪心。从小不着力打好做人的根基,不懂得做人思想道德情操的底线在哪里,精神没有根据地,一辈子就会浮游无根。遇到挫折,遇到种种变脸的诱惑,轻则误入歧途,重则毁灭人生。《纲要》中的两个坚持“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正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应对。要让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必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德育内容非常丰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国家意识、民族情怀、法制观念、荣辱观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等,都重要,都要施以良好的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打好根基,健康成长。但是,一定要牢牢把握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教育的有效性必然来自教育的针对性,知心才可能真正教心。什么学年段的学生,该着重进行哪些教育,须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育的目标。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切性强,切实可行。不能无视教育对象的差别,什么都抓,什么都想取得效果。多目标往往导致无目标,留不下深深的印迹。可否从突破面上的撒播,改为纵深的聚焦。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应该有着各自的重点。每个阶段的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聚焦的教育主题,每学期不超过两个,反反复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师生共同探讨,认真实践,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形成素质的有机元素。在总目标的框架内,各校可根据校情学情设计、安排、创造,自编校本教材,或使用原有教材,凸显教育实效。

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确实要在吸引力与感染力上有所突破。吸引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做人的美好旋律才会在他们心中共鸣,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操。教育手段要先进,要多样化,在生动形象上做文章,尤其是对未成年人。以悦目悦耳为切入口,达到悦心的目的。教育内容要实在,要用丰富的、具体翔实的事实说话,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空对空地说道理。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感人的人、事、物很多,用这些为国为民作贡献的榜样照耀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的人生追求。教育方法要讲究辩证思考、历史思考。要勇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绕道,剖析说理,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学会两个眼睛看世界,崇尚真善美,贬斥与拒绝假恶丑,立志做堂堂正正的现代公民。要充分利用多种德育资源,形成合力,如各学科教学力量、社会实践基地力量、家长力量,等等。当然,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要看、听、说、做、想,身心投入,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最为关键。

要创造人生的辉煌,就须打好做人的根基,让心灵先辉煌起来。德育做的就是让学生心灵辉煌起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2、义务教育 :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要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基础上,关注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措施,努力使这些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对于基础较好、潜能较大的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他们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小班化教学。

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大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和郊区延伸,推进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明显缓解“择校”矛盾。改革学校评价制度,鼓励与支持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明显进步,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加强公办初中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增强学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招收进城务 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学校的指导和服务,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学校、社会、家庭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切实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对于公平与质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老师认为:上海义务教育在未来要继续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必须紧紧抓住“公平”和“质量”这两个关键点,将改革引向深入,推动上海教育现代化。

上海《纲要》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体现了关注和惠及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促进教育公平,首先必须实现起点公平,要保证每一个孩子获得平等的人生起点。这一任务更多地是由政府来完成。

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深入到教育过程的公平。国家《纲要》提出“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亦即我们不仅要保障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即起点公平,同时还要同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确保过程公平。为此,第一,要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的差异进行课改,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第二,要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发展,这是过程公平中的关键要点。上海《纲要》中,更进一步提出了“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地辅导措施,努力使这些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对于基础较好、潜能较大的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既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这一过程的公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付诸行动的。

国家《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质量提升,首先要制定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其次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然而提升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队伍。

学校要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师要改变陈旧的、低效的、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另外,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要对负担进行研究,要搞清楚“有什么负担”“负担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要重视学生学习心得心理负担的形成,要探索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辅之以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正像这次市教委对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质量检测来看,从我们拿到的历年卷子看,知识不难,但题型很活,从卷面能看出学校课堂教学的情况,是扣知识点死教的,还是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

3、教师队伍:为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关键。要注重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育人才的神圣职责。完善师德规范,健全激励机制,不 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设立“上海市白玉兰教师”荣誉称号,表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辛勤耕耘、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杰出教师。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对失德失范者要加强教育,对学术腐败行为者要进行惩戒。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郊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对青年教师 创新能力培养,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地发挥智慧的宽松教学、科研环境。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和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业绩贡 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教师交流访学制度,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营造教育家成长的环境。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把中小学教师纳入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提高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例。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发展情况,试行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制度,建立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

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

就这一问题,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顾志跃是这样分析的:强教必先强师。上海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瓶颈之一是教师队伍的质量。目前,上海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正面临新旧交替。大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相继退休,45~55 岁年龄段教师断档,青年教师还没来得及接上手。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理清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路,谋划好今后十年教师教育发展规划,是确保上海顺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2006 年开始的上海市教师教育重心转移,已经提出了新思路。从“九五”“十五”以学历提升为主的岗位培训,转向以加速教师职业成熟为抓手的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培训。

“十二五”的上海市教师教育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有上海特色的教师教育新模式。首先应从结构上规划好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九五三一”总体目标,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上海基础教育教师95% 以上为合格教师,其标志是会上课、能带班、胜任任务,没有明显的教育教学错误。其中30% 的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能手,即在此基础上具有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有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特长,能对其他教师示范与带教。再有10% 的教学能手应该成为学科教学专家,他们不仅书教得好,而且关注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建设,推动学科实践与理论发展,在全市、国内有一定学科影响力与发言权。

根据这一目标,要把好入口关。根据这些年的求职市场分析,中小幼教师已经成为受人追逐、比较热门的工作岗位。所以要重新修订上海市中小幼教师任职资格与相应考核办法,提高入职门槛。对已经入职的教师要实行任职资格聘期考核制度。每五年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从行业标准与要求上促进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能力。对聘期考核通不过的教师要建立相应退出机制,以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加强校长对校本研修的策划与设计、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能力。努力创新学校教研组功能,把每个教研组都建设成教师增强职业认同、磨砺教学思想、钻研教学内容、方法,切磋教学技艺、培养良好规范、分享教学心得的学习型组织。对在教师教育方面已经取得良好成绩,有自己独特做法与经验,教师的整体成长性比较好的学校,要及时授予区、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职称比例、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让这些学校在带教、支教、骨干教师与干部输出、师范生实习、新教师养成教育等方面承担更多任务,起到教师教育孵化器的作用。

铸师德、锻师能、养师风是教师教育的新内涵。上海市在今后十年里将围绕这三方面,积极发挥市、区、校三级积极性,朝着“九五三一”的目标不断前进

 

各位老师,蓝图绘就,纲要引领,上海正大步朝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面对时代的要求、国际的态势、国家的战略、上海的使命,必须将核心理念和改革创新贯穿于落实纲要的全过程,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广集众智,广纳群言。教育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创,让我们将理想付诸行动,不断增强教育活力,立足讲台,立足课堂创新,为培养创新的人才而努力。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