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的教学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的生命领域,彰显出非凡的人文气息。
2、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发展学生的个体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着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在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策略研究的语文课堂上,教学可以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使不同的个体拥有尽可能多的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是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3、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4、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多途径接受、发现、体验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策略研究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创设的各种情景中,通过实践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内容:
(一)创建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我们现在的教室体现出了浓浓的知识气息与竞争意识。然而,要更好地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策略研究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二)建立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师生关系。
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策略研究教学实施的前提。要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真诚地关爱他们。在平时的交往中,合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习惯,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适当地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学生一起游戏,融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朋友、兄长。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缩短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建构符合生活需要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注意全面,又面向全体,更着眼未来。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培养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高度统一,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教学内容。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我们以文本为基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将学生引向更广泛的生活天地,挖掘语文学习的内容。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以生活为依托重组教材。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并进行统整,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三、研究的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课堂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我们准备从三个方面来构建语文课堂回归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如何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1)、联系生活解读课文,使课文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强化对课文的感受,而不是认识。用创设生活情景、朗读等方式体验作者的生活,感悟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以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活动去关注课文,使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揣摩课文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内涵,通过表演、辩论、实验、采访等方式实现语言的内化,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的提高。
2、以课文为中介,实现主体与主体的对话。
作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作品的好坏,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另外,有的课文的阅读,我们要鼓励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以展示学生自我的生活态度。
3、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作业方式。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语文课外学、课外用。学生作业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统整策略研究,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1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对象的有关情况,收集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
研究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5月):根据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进行公开课研究教学,在评议研讨中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2008年6月):对本课题的实施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有关专题研究课教案、评议记录、专题研究论文结集汇编,为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做好准备。做好结题工作。
关键问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而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怎样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认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从心底里真正爱上语文。
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 制定一套既能全面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手段,检测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测。
(2)广泛阅读,重于积累,贵在实践。
广泛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语感,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开辟每天“读书半小时”。其次,要适当推荐各年级段阅读的课外书目。再次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塔台,起于垒土。”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勤于积累。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和知识天地每星期背诵一首古诗,一星期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我们根据本校小学生的特点计划在小学五年能背诵80首古诗词,阅读总量达到100万字左右。
积累是为了运用,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不妨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如:成语擂台赛、辩论赛、演讲活动或结合语文课开展一些社会调查。
(3)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我们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自学习惯。
(认真阅读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4) 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A.根据儿童特点,设计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产生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B.挖掘教材中的功能性资源,设计实践性作业。可以通过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担当向往的角色,模仿体验情景,通过一系列动作语言的表现,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是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
C.找到教材的潜能,设计拓展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式,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一些,更创新一些。
D.学后迁移,学后设疑。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造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新发现。还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新的疑问,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
3、自我反思性评价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自主学习是反思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看法之后,反思才能进行。而通过反思,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在不断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看法,或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受和新异的结论。因此,倡导自我反思性评价,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在评价别人时,又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促使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善于用别人的思维点燃自己,用别人的观点匡正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进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加强双向评价,强化自我评价意识。
(2)营造氛围,外化内心体验。
(3)拓展学习空间,多渠道获取信息。
在课堂中,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评价习惯,他们才会从被动的接纳知识向自主地吸取知识转变,也才会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探究式转变。他们常常为了找到更多的理由,而去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自我反思性评价成了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这一形式,学生体验了自我完善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