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学校概览 > 学校简介

校史概况
2006-12-05  作者(来源):[暂无]

梅开陇上,百年启新。

 

徐汇区启新小学是一所由本地乡绅创建,政府主办的民众学校。历尽百年沧桑,几经时代更新,启新教育的理想始终光彩夺目。

 

 

“五四”运动前夕(1906-1919年)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本地爱国乡绅梅宗泰先生(字玉书),挺身而出,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毅然选址梅家弄镇南街190号,创办本校;题校名为启新小学堂;遵循清廷癸卯学制,招收当地6岁儿童入学,实施初等教育。1914年(民国三年), 国民政府开始对上海县各学校进行视察,本校亦在其列。1915 ,学校划归由漕河泾乡乡公所公办,改名为漕河泾乡第二初级小学;任命京师法政学校毕业生胡德章先生为校长。学校有教员3人,学生68人(其中女生8人),实行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学校当年经费开支为760银元;同年秋天,为扩建校舍,由漕河泾乡公所拨银元三仟六百圆,梅宗泰、张宗福先生个人捐银元一仟圆,在原址扩置土地二亩,建楼房三幢,平房四间。 1916 春季起,学校实行复式教学编制,以吸收更多的当地百姓子女入学。1917 8月,学校增建的新校舍落成;9月,接受上海县视学视察;据上海县视学视察报告记载:“校舍新近落成规模颇壮,教员授课亦有精神,苟能采用启发式则益臻美备矣。”1918年,县视学视察本校,记载:“陈教员补抄三默四授中十二二十二课(文字),讲解明白发问周到 贾教员一预备二授中六二十三课(笔)讲解切实,学生都能领悟。唐校长合读法考问学生都能回讲,平时授课足见不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梅家弄镇商界罢市,本校教师学生亦罢课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同年,上海县视学视学视察本校,记载:“陈教员三四合歌列唱齐唱俱见整齐,钱教员一二读法考问字义尚觉明白。”

 

 

二、三十年代(1920-19376月)

 

1920年,本校校董、学校创始人梅宗泰先生逝世;全校举哀。1922年,由杨心才、唐敬熙等发起成立漕河泾乡教育会;附设成立小学教育研究会,每月集合各学校教员开会一次;是为本地区最早的教研活动。本校亦积极参加。同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戍学制,并规定学校课程设置。学校随之改为招收当地6岁儿童入学,接受六年制初等教育(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1927年,学校易名为上海市市立梅家弄小学。随后,学校扩建两厢房三间,四周加设围墙。1928年,学校扩建的校舍落成,国民政府上海县教育局指令各校增加国民党“党义”课程,增设“党义”教员,以推进“党化教育”。1929年,  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改公民课为“党义”课,以三民主义为教材主要内容。19305月,本校唐树桂校长同洋泾、漕泾等七区校长,到上海县教育局参加谈话会。6月,上海县举行第一次中小学毕业会考;本校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特别市市立学校国语算术成绩展览会。同年7月,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开办第一届教师暑假学校,为本市小学校长、教师进修学习研究教育提供机会。本校校长教师亦积极参加。724,上海市举办市立学校教师校具展览,要求作品符合教学、训育、儿童心理、经济耐用、使用便利精美、有创作性、应用范围、启发性。全市共2410件展品,本校有二件教室用具参展。同年9月本校接受上海县视察员到校视察。记载:“教员薛可佳授三,四年级自然课;三年级授[养鹅要做什么事情],并附自然挂图,使儿童观看。四年级授[皮球],亦备球一枚,使儿童传看。该教员对于教学尚妥,惟态度稍欠从容;与校长谈话 ,据校长唐树桂述,拟于校舍前面,向梅绅士处捐募地一方,辟为校园,以备农场试验之用。惟筑篱打笆,需用款项,拟呈请局内核给云。校长唐树桂对于校务,颇能改进,教学尚可;惟宜努力推充,注重实际,不鹜虚声:则前途发展,未可限量也。”1931年,本校教务主任梅咏赓编《萍影》新文艺月刊自费出版发行,成为在全市较有影响的一份社会进步刊物。同年,上海市教育会成立,本地区成立第九区教育会,本校校长唐树桂当选为干事。1932年,根据国民政府要求,改“党义”课为“公民训练”课。各小学以“发扬民族固有美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训育目标。是年,由朱爱人、唐树桂作词作曲的《梅家弄小学校歌》诞生。歌词:“梅开陇上,疏影横斜,正是我们梅陇好地方。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高高兴兴聚一堂。读书、做工、学农、习商,将来学成致用,建设三民主义新梅陇。有光!有光!” 1933年, 国民政府颁令梅家弄镇改名为梅陇镇。本校校长唐树桂继续当选为上海教育会第九区(即法华区、漕泾区)干事。   是年,本校诞生《梅家弄小学寒假歌》,歌词:“光阴荏苒,瞬忽半载,话别今朝,说声再见。寒假期短,开学早来,话别今朝,说声good bye ! good bye !1935年,学校遵照江苏省教育厅令,把保甲训练作为儿童自治的基本组织训练。

 

 

抗战时期(19377-19459月)

 

1937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学校校舍被日本侵略军拆毁,校址被日军占为兵营,校园内一片乌烟瘴气。全校师生流离失所,共赴国难.后来,部分师生在北春华堂借永兴居祠堂继续上课.------战火熊熊,烧不尽启新教育.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本校师生奋起反抗,以鲜血与生命捍卫祖国.校长唐树桂组织抗日蒙难同志会,秘密从事日寇情报的收集工作;校友梅鸿荃1937年时任本区求知小学校长,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战死疆场;校友殷益文1938年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同年入党,到中共中央发行部工作,1942年在山西惨遭日寇杀害,成为本校的百年骄傲。------钢刀再快,杀不绝启新学子。

 

 

      解放前夕(19459-19495月)

 

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委派唐树桂接收本校。本校在原址的废墟上重建校园,恢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仍遵循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设置开设:团体训练、英语、国语、算术、社会(党义、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常识、音乐、体育、劳作、美术等课程。19463月县府严令各中小学,严禁师生游行,学校恢复上课。各国民学校仍照部颁《小学训育标准》,实施公民训练。同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市立梅陇国民学校。由唐树桂任校长。19472月新泾和龙华地区天花大流行,本地亦遭传染。学校为全校师生接种牛痘,以遏止瘟疫蔓延。

 

 

 建国初期(19495-19668月)

 

1949  524日,梅陇地区解放,27日上海全市解放。学校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军管会教育局郊区教管处任命唐树桂为梅陇小学校长,是为建国后本校第一任校长。学校实施了“维持原状,逐步改进”的方针,取消了公民课和训导课。 是年,学校有学生360人,教员11人,校工3人。1950年,全校师生响应政府号召拾废铜烂铁,积极投入捐献运动,支援抗美援朝。19516月学校更名为龙华区梅陇镇小学,任命马正德为校长;11月,学校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专设了辅导员,负责儿童队工作。1952年,学校教工实行享受公费医疗制。1953年,根据团中央决定,学校的少年儿童队组织统一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4年,开始执行政务院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同时,建立小学中心校制度,我校成为梅陇地区的中心小学,对梅陇地区其他小学负有指导任务。1955 ,本校在梅陇地区建立学科教研组,联合各校进行学科教研活动。同年暑期, 教工参加肃反斗争。195612 教职工实行第一次工资改革。195710 学校开展“反右”斗争。1958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县梅陇镇小学,强调按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办学。同年成立了上海县教育工会,本校教工积极参加了工会组织,并成立了梅陇镇小学工会。同年,经县教育局批准本校在叶家祠堂的分校(有4个班级,为复式班)停办,原有学生就近进附近学校。1961年,开展以教学为主,重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师教学训练,强调课堂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查)”。19628月,华东化工学院子弟小学并入本校。1963 ,学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开始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日制中、小学暂时工作条例(草案)》。在教学上提倡“少而精(抓重点、抓关键),启发式(反对满堂灌)。1964年,当地入学儿童人数迅速增加,为保证儿童入学,在学校外操场扩建两层楼房7间,班级增加至24个班级,学生近九百人。因师资不足,采用半日制上课。随后,又在学校内操场扩建8间平房,并将学校北部的老校舍改建成两层楼房。1966315 本校八位学生在沪杭线梅陇道口,面对倒在铁路上的毛竹架,临危不惧,沉着机智,排除险情,勇救火车.受到铁路部门的来信表扬。谱写出八少年勇救火车的时代壮歌。

 

 

  文革时期(19668-197610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1967 9月学校内附设了初中班(又称戴帽子中学),招收初一学生100名,仍由本校教师任教。1968 学校重新贯彻1963年的《全日制中、小学暂时工作条例(草案)》,力图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随后,县教育局分配大专毕业生来校任初中教学。1969年,学校按《上海市中、小学教育革命纲要》规定,取消留级制度。同年,陇兴大队民办小学并入本学。1970年,本校改名为上海县梅陇中学(十年一贯制)。学校在南面建二层新教学楼共11间。1972年,学校将南春华堂东南所造6间原陇兴大队民办小学的平房翻建成三层楼的校舍,形成新的校区。1973年,学校实行中小学分离,中学成为上海县梅陇镇中学,仍留于原址梅陇镇南街190号;本校则迁至南春华堂东南的新校址。(现今梅陇路256弄中国银行后);学校恢复校名为上海县梅陇镇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时期(197610今)

 

文革以后,学校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工作,先后恢复了考试、升留级制度、恢复了小学毕业生参加全县统一入学考试升入中学。1978年,恢复了以条为主的行政领导关系,本校亦恢复了在梅陇地区的中心校地位。同时,进行了教工工资调资升级,发放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津贴、增设思想品德课等一系列教育改革。1983年,本校张勇同学(十三岁)的国画《电话联欢会》,作为我国选送的十八件作品之一,参加日内瓦国际电话联盟的《电子时代的青年》摄影绘画竞赛。1984年,学校有13个班级, 学生523人, 教职工总数42人, 占地 4.05亩,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  同时,下辖村级小学11所,其中有牌楼小学、朱行小学、老宅里小学 、张慕小学 、华村小学、 蒋塘小学等6所公办小学和和平小学、桂林小学 、行南小学、 陇南小学、陇西小学等5所民小学;同年,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区县地域划分的调整,本校划归徐汇区教育局管辖。

 

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实行,此后,学校规模迅速扩大,12个教学班发展到17个教学班,直至30个教学班.学校积极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保证义务教育实施。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狠抓普及率, 提高大面积及格率,重点抓学习后进学生,同时注重自动化小队的建设,开展每周一次的文艺活动,每周六上午举行的科技特色活动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992年,学校因梅陇地区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需要,自梅陇路春华堂校址搬迁至现今梅陇三村101号。此后,学校在八十年代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创建学校特色.经过十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学生足球 乒乓 合唱三大特色,多次取得上海市冠军、第一名、一等奖等成绩,与此同时,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2002年朝鲜劳动党团中央代表团来校观摩学生消防争章活动。

2003年,学校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开始走上科研兴校之路;同年7,学校开展了全校性的培养目标大讨论”,确立了新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11,本校的<教学潜能的校本开发研究>课题被确立为徐汇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全面启动;同年,学校被确立为上海市学业评价研究所和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的实验基地。20042,第一批教师自己研制的各学科《学期课程统整指南》诞生,<统整指南>备课上课的实验研究全面启动。

 

2005128,学校七届二十次教代会,一致通过《徐汇区梅陇小学百年振兴规划----2005-2008年学校发展规划》,<规划>确立了梅陇小学百年振兴的远景目标和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且根据近三年的第一步发展目标要求,具体部署了达到目标的方法途径与相应的措施,同年.64,学校组织召开“实施学期课程统整”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总督学张民生教授与一批资深教育科研专家到会,听课调研,参加研讨,对本校的该项教改实验给予充分肯定和悉心指导. 同年10月,本校的<小学生健康人格基础性品质培养的研究>课题,被确立为徐汇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曹子芳教授等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学校被评为徐汇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06227徐汇区教育局在本校召开局长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本校百年振兴大计。同年411,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徐汇区教育学院联合在本校召开“实施学期课程统整”全市性的现场会。张民生教授等一批资深教育科研专家到会发表热情讲话,再次对本校的这项教改研究作了充分肯定与热情指导。同年424 上海市教委李骏修副主任到校,就实施课程统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专题调研,充分肯定本校的这项教育改革,并对进一步发展作了热情指导。

 

 

梅开陇上,正是我们梅陇好地方;为当地老百姓办一所好学校,开启学子之新貌,开启社会之新貌;此乃本校几代同仁用鲜血与生命凝成的启新教育理想,是为百年传承,激励后人之瑰宝。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88号